当今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诸多行业实现突破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环保监测行业亦不例外。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正稳步推进。值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之际,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水东,共同探讨政策东风下环境监测行业迎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先河环保在创新实践道路上的成果,以期为环境监测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image.png2025 年是美丽中国建设从‘局部突破’迈向‘全域协同’的关键转折点”
    谈及这几年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态势,刘水东表示, “十四五” 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监测仪器仪表、设备、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均取得了长足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关键仪器与应用,攻克了很多“卡脖子”问题,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及应用创新。 

     刘水东强调道,值得关注的就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方面的进展。特别是近期国家发布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驱动力,旨在推动整个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朝着精准化、协同化、智慧化方向全面升级。 

     刘水东进一步阐述道:“这一方案涵盖的重要内容包括:构建天地空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智能分析平台,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等。这一系列战略布局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及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步入了新的阶段,为环保行业,尤其是监测行业带来诸多机遇。”

 “从整个环保行业的未来趋势与发展机遇,并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进程来看,未来十年是环保行业的机遇期。”刘水东分析道,“‘十四五’强调深入攻坚,致力于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十五五’阶段巩固拓展,力求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十六五’阶段着眼整体提升,目标是达成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在这个进程中,2025 年是美丽中国建设从‘局部突破’迈向‘全域协同’的关键转折点,不仅要巩固‘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果,更要为后续阶段的系统性提升积累充足的发展动能。”

借政策东风,先河环保全力推进数智化转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关仪器企业纷纷顺应 “十四五” 与 “十五五” 关键衔接期所带来的政策红利,积极向智慧化环境监测领域转型。据了解,先河环保围绕"产数"、"管数"、"用数"三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全面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布局。刘水东详细介绍道: 

 “在‘产数’方面,先河环保重点打造了智能化、立体化的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通过自主研发的"电子鹰眼"无人机监测系统、四足机器狗巡检设备、空气站智慧站房、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创新装备,构建了立体化监测矩阵。这些创新装备的协同应用,使监测网络实现了从‘固定式’向‘机动式’、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型升级。未来,先河环保将继续深化智能装备研发,推动5G、北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环境监测的深度融合,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监测解决方案。” 

 “在‘管数’方面,先河环保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全链条、智能化’数据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强化了质控审核环节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只有管好数据,才能用好数据,真正发挥数智化转型的价值。” 

 “在‘用数’方面,先河环保将AI大模型技术深度应用于生态环境数据分析领域,打造知识服务、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环保领域革命性智能平台,实现了环保工作从传统人工处理向智能自动化的重要跨越。”

     本次展会上,先河环保重点围绕数智化转型,推出了多个新产品与新业务。比如: 集“监测预警-智能值守-决策支持-智慧问答”于一体的全天候智能终端的“小蓝博士”。据介绍,它就像一个“环保智慧大脑”,将实体机器人、生态数智云及DeepSeek大模型相结合,构建AI问答引擎与值守应用系统,实现大气监管领域实时的语音交互问答与数据协同展示。

image.png    国务院新“大气十条”对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控制目标,基于此,先河环保开发的高值溯源系统构建了一套覆盖环境监测、污染溯源、智能调度到效果评估的全链条管理体系。这一系统如同为大气污染装了个"智能追踪器",不仅能实时监控哪里出现了污染高值,还能像侦探一样快速锁定污染源头。不仅如此,先河环保还围绕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智能化升级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其中,智慧运维系统通过融合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环境设备状态诊断维护、质控校准、数据审核、数据干扰识别的智能化。据介绍,这一系统可以极大提升运维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减少人工成本,保障环保设备稳定运行,进一步推动站点运维工作的全流程自动化和标准化。< br />< br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image.png环保产业变革期,环境监测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环保产业正处于关键变革时期,特别是在 “十四五” 即将收官、“十五五” 政策尚在酝酿的重要节点,环境监测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谈及机遇,刘水东从政策驱动、技术升级以及国际市场拓展三个关键维度展开了深入分析:“在政策驱动方面,‘十五五’期间,随着绿色低碳技术的持续研发与推广、环境监测网络的进一步扩建,以及碳排放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对相关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持续释放。与此同时,国产替代政策的深入推进,也为本土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从技术升级角度来看,智慧环保、碳监测、污染源溯源等新兴领域已然打开了技术创新的大门,国产厂商凭借差异化竞争策略,有望在这些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而在国际市场拓展层面,众多发展中国家环保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了全新机遇。” 

 “当然,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高端仪器领域存在的技术壁垒、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都对国产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刘水东进一步分析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产仪器厂商需要从技术创新、市场调整和供应链优化三个维度,积极采取应对举措。技术层面,应重点突破高传感器、精密零部件等‘卡脖子’环节,同时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应用能力;市场层面,可以将目光聚焦于国内下沉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产生的新兴需求,通过提供定制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在供应链层面,必须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借助国产替代和规模化生产等手段降低成本,以此应对关税等外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