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血液成分的分离一直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近日,一项创新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其分离效率高达99.9%,标志着全血高效分离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
传统的全血分离技术在血液成分的处理上存在着诸多局限。例如,分离速度慢、纯度不够高,难以满足临床对于血液不同成分提取的需求。就在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研究员杨慧团队在全血高效分离技术取得了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微系统与纳米工程》
当需要快速、高效分离微量血浆时,例如即时检测、小动物模型研究等场景中,离心机难以胜任。此外,离心机在荒野环境、急救等场景中也难以应用。因此,研究一种能够广泛适用于各种场景且无需电源的快速血浆分离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些难题,研究团队基于负磁泳原理,开发了一种运行高效且无需电源的新型全血分离装置。该装置基于增强型长短交替的双Halbach磁阵列和生物相容性磁流体,能够与不同容积的分离腔室无缝集成,从而具备高度灵活的处理通量。
具体来说,该装置能够在每个周期处理量从100微升到3毫升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快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3毫升全血的分离工作,分离效率高达99.9%。通过与现有文献的全面比较分析可知,研究团队提出的磁分离装置在处理通量及其调节范围,以及分离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此外,这款新型全血分离装置还利用自驱动和静态分离的方法,实现无源操作,能够高效避免了传统分离设备的复杂性。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通过大鼠和人全血的分离实验,以及随后的血浆标志物检测实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分离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全血高效分离技术的突破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该技术在血液储存、病理研究、生物研究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传统的血液分离方法往往效率不高、耗时较长且易造成样本污染,而此次技术的革新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